English

学者古里研讨阅读及藏书文化

2010-06-07 16:13:00 来源:博览群书 吕君文 我有话说

4月21日至23日,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专业委员会(习称“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博览群书》杂志社与江苏常熟市古里镇政府联合举办了“书香古里”:2010年首届阅读节暨晚清藏书文化主题研讨会。

开幕式上,中国阅读学研究会授牌古里为全国首个“华夏书香之乡”。来自北京、天津、福建、河南、河北、湖南

、山东、安徽、浙江、江苏等省市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进行了“书香古里”与“晚清藏书文化”主题研讨。

江苏省政协常委、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徐雁提出了认识铁琴铜剑楼藏书文化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五大人文亮丽看点:一是藏书求宝,富有宋元善本,从而雄踞中国“晚清四大藏书楼”之列;二是编书立目,前仆后继,为中国文献史和文化史研究提供宝贵学术资源;三是读书明理,乐善好施,体现了中华民族仁人志士福邦益国的传统人文精神;四是藏书屡经兵燹,书楼岿然独存,为常熟历史文化名城“人文杰出地标”之一;五是藏而能读,书香继世,形成具有古里乃至常熟乡土文化特色的精神文明底蕴。

正是瞿绍基隐居读书,喜好宋元之本,开创了古里瞿氏诗礼继世、书香传家的人文传统。瞿氏五代家学传承、书香世代,足以感受到诗礼传家的文化生命力和历史竞争力。徐教授还通过五个真实的历史镜头的复述,反映了铁琴铜剑楼的古今变迁,在总结铁琴铜剑楼旧貌、新颜中,昭示了今人的时代责任和文化使命。他建议,启动“琴剑楼数字化工程”,通过“数字化”手段,完全有可能借助数字化技术,在一个虚拟世界里,复原“铁琴铜剑楼”的资源,在扩大读者服务工作的同时,也为古里、常熟的读者乃至江南和海内外学者提供服务。同时,也在网络世界中,跨越时间、空间地张扬着古里的现实知名度。

徐雁指出,瞿氏铁琴铜剑楼是历史赋予古里乃至常熟人民的人文厚礼,我们应当以感恩之心接受并在享用的同时,为之增殖增值,以便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也是我们对待包括瞿氏“铁琴铜剑楼”在内所有历史文化遗存的实事求是的立场,一种科学发展的态度。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陈德弟教授认为,研究历史,要想有所突破,必须有两个要素,一是新思想,二是新材料。中国藏书文化如果要进一步开掘新的研究领域,就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开掘。新思想,就是指藏书文化要从文化上使其进一步深刻起来。中国研究藏书常常从宋代开始讲起,宋代以前的藏书家,没有人去研究,人们常常以为宋代的藏书家不多,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也有藏书达到两三万卷的大藏书家。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项大的行业叫佣书业,就是藏书家雇佣抄书家给他抄书,这就使得图书大量产生。我们看到的关于藏书文化研究的论文、专著,很大一部分材料都是从传世文化中发掘出来的。前几个月,陈教授将之前出土的所有墓志铭进行了研究,包括中科院的《汉魏南北朝墓志铭》、《唐代墓志铭及其汇编》等,发现在墓志铭里面,有大量的人物生平实例介绍,也有大量藏书有关的材料,有望从墓志铭里面发掘出一些新的史料。

湖南衡阳师范学院的高虹说:在数字化阅读时代,我们面临着“左书右网”的现状,既有传统纸质出版的存在,同时数字化阅读已经发起了挑战,两者会并存一段时间。面对这样的现状,出版人、阅读先驱要做的就是引领社会的阅读,培养国民的阅读能力。面对我们国家的国情,仍然有大量的不读书人口,还有功能性文盲,阅读引导的任务很重。如何提高国民的阅读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民性的,涉及到儿童早期的阅读教育,大中小学的阅读教育一系列问题。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硕士研究生荣方超报告了《?宋楼藏书聚散专题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的论文。他认为,?宋楼藏书聚散这段私家藏书史虽然时有研究者关注,但一直缺少一份完整和翔实的专题性报告。湖州师范学院王绍仁先生《?宋楼藏书流布及宋元版追踪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版)填补了?宋楼藏书来源去向鲜有专题性、完整性研究报告的缺憾。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硕士研究生唐曦报告了《弘扬八闽文化传统,总结千年私家藏书》的论文。她认为,在2007年之前,曾为全国雕版刻书中心之一的福建,未见一部完备翔实与私家藏书有关的著作,直到王长英与黄兆郸合著的《福建藏书家传略》,尤小平所著的《福建藏书楼》相继问世,才填补了这一领域的学术空白。她总结了北宋以来福建私家藏书的特点并将《福建藏书家传略》和《福建藏书楼》两书进行了对比性评介。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硕士研究生吕竹君报告了《历代藏书家化私为公、与人共读之善举概述》的论文。她指出,长期以来中国古代的私人藏书观念中“秘惜所藏”风气盛行,但却仍然有一种开放派藏书家不吝私藏,将藏书借与他人刊刻、阅览。他们的开放行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藏本对读者有限开放流通,二为捐献藏书为公众所用。她认为,私藏开放有着深远的影响:一是对于藏书家自身的影响,藏书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二是对周遭与同行的影响,许多著名学者的成才,都是借助于藏书家的无私奉献。三是对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的影响。我国古代开放派藏书家的世代努力,体现的正是“化私为公、与人共读”的宝贵思想财富,现代图书馆更应努力找寻一条公益之路,为读者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以推进全民阅读,营造书香社会。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硕士研究生许琳瑶代表郑闯辉报告了《“南瞿北杨”之并称与“晚清四大藏书楼”之合称形成时代考辨》的论文。该报告对“南瞿北杨”和“晚清四大藏书楼”这两种说法的形成时间,从文献层面做了一番梳理与分析。

长期研究当地藏书文化的常熟理工学院曹培根教授,对“书香古里”与“晚清四大藏书楼”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书香常熟”的流在古里。常熟在中国文献史上是著名的藏书之乡,藏书之乡的源头之一是书乡古里。明代古里有个藏书楼叫东湖书院,此藏书楼主人作为藏书家在明代非常有影响力。常熟的藏书家、藏书楼在全国的县级城市之列遥遥领先,常熟明代从事刻书活动的有150多人,清代有125人。明代嘉庆以后,以钱谦益为代表的常熟藏书家,形成了一个重要流派。铁琴铜剑楼是晚清四大藏书楼中非常有影响的,铁琴铜剑楼也是常熟古里书乡重要的代表,是常熟藏书流派的集大成者。

曹教授把它与天一阁做了比较,认为两者有着大的区别。常熟的藏书流派,喜欢收藏宋元刻本、抄本、稿本等罕见的一些书。天一阁比较注重收藏地方志、政书等等。在收藏和利用的原则上,常熟的藏书流派以藏为主,藏用结合,如铁琴铜剑楼,进楼读书的人非常多,它在当地是一个公共图书馆,在影响整个区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的藏书精神,第一体现在开放性上,第二是勤奋,第三是精致,第四是创新,藏书有理论与实践,不光有藏书纪要,还体现在常熟众多藏书家大量的书目、题跋。

他还向在座的专家学者推介了五部瞿氏藏书研究著述:瞿良士辑的《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瞿镛编,瞿果行标点、瞿凤起覆校的《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仲伟行、吴雍安、曾康编著的《铁琴铜剑楼研究文献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琴剑文丛:铁琴铜剑楼与中国藏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常熟自印本);曹培根著的《瞿氏铁琴铜剑楼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寻根》杂志主编郑强盛对当代藏书家的藏书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忧思。郑强盛认为,我们研究私人藏书史、藏书楼,都是从私人藏书作用、意义、文化传承方面进行研究,却没有考虑它的流向,尤其是当代的私人收藏。当代的私人收藏遇到的问题目前已经突出,从古代的藏书楼开始,私人藏书前提是必须有钱,还有就是有藏书爱好。对当代的学者来讲,面临着很大的一个问题,首先是资金的问题,存放是另一个问题;要是以后他们的后代对此没有兴趣,那怎么办?所以现在收藏这些图书,能否长期保存下去是个问题。古代的藏书需要研究,当代的藏书更需要专家们去关注。

江苏江阴图书馆馆长陈蓉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江阴图书馆自行编辑、出版的内部交流刊物《读读书》杂志,它传递的是一种阅读休闲式的感受,倡导的是阅读知性生活,希望阅读能够成为大家生活的一部分。

郑州大学图书馆赵长海介绍了自己的著作《新中国古旧书业》,他说从小就比较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乱七八糟”的书,还有一点“好高骛远”,读书经常超出自己当时年龄段的接受范围。学了图书馆学之后,就有了更多的机会读书、逛书店。

浙江慈溪上林书社理事、家谱收藏家励双杰喜欢藏书,刚开始收藏线装书,碰到家谱之后就改为收藏家谱。他认为自己与家谱是有缘分的,家谱改变了他的命运,接触了家谱之后,他的整个人生就沿着家谱在走了。他收藏家谱与一般人不同,人家讲究姓氏源流,而他则比较讲究版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